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朝陽新聞,你看了嗎?


專訪:實習台長侯佩妏




朝陽新聞台,縱觀真相與未來。

走在朝陽科技大學的校園內,不難發現大部分的電視墻都正在播放著朝陽新聞。有的學生會被吸引而不禁駐足觀看,原來這是傳播藝術系的學生所拍攝的新聞,至今已播出第五集了。

朝陽新聞台在2014年,由傳播藝術系的三位老師,分別是許維哲老師、李郁青老師、安碧芸老師催生下成立。這是朝陽創校21年以來,第一個學生自主的新聞台,新聞台分別有行銷公關部、新聞節目部以及工程部,新聞台的成員們都是由選修新聞媒體實驗課的學生們所組成的。從一開始的只有區區二十幾位成員,到現在隨著時間的增長,成員們也慢慢地擴展到二年級及一年級的學弟妹們。

說到朝陽新聞台,不得不提的是勞苦功高的台長,除了台長是由系主任郭昭蘭老師擔任之外,在幹部內也推選出了一位實習台長,她就是傳播3B的侯佩妏。


侯佩妏同學來自嘉義,個性主動積極的她在大學期間也擔任過班代,之所以會當上實習台長這個職位除了她的毛遂自薦之外,也因為整個台內的工作人員都相當信任他的能力,才賦予她此等重任。

「當時很想嘗試自己沒有挑戰過的事情。從前就很喜歡新聞,因為它夠真實夠快夠犀利,得知系上要成立新聞台時,起初還很猶豫,因為怕自己能力不足,對我而言,新聞工作者是能力很強的人能做的,而我因朋友的鼓勵才一口氣踏了進來。因為是第一屆,所以當時懷抱著很多理想,和想做的事情,所以才想選台長,和大家一起努力。」

由於新聞台有許多事務要處理,再加上三年級要籌備畢業製作,此外還有其他課業上的作業要完成。當許多事情都推擠在一起的時候,看似堅強的她也曾經萌生過放棄的念頭。侯佩妏同學認為當時的自己對於時間的掌控方面還不夠熟練,很多事情都還在適應階段,所以才會一度想要放棄。但是所幸的是,她終究還是克服了重重難關,堅持到了現在。

新聞台從一開始成立時候的零,到現在已經在籌備著第七集新聞的錄製了,當中的過程是十分漫長也辛苦的。每一位成員們為了將新聞台更廣為人知,都在努力地各司其職。像是行銷公關部會辦活動提升新聞台的知名度、新聞節目部會到處搜集可用的新聞素材以製作出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工程部為了每一集的進棚錄製反覆地練習器材……每一個人都在努力著、每一個人也在進步著。侯佩妏同學認為進步最多的地方是,每個人逐漸熟悉自己所該做的事情,而處理新聞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雖然稱不上最好,但是一定可以更好。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進步,也是整個新聞台的進步。

擔任了實習台長長達一個學年之久,期間或許有過爭執有過摩擦,但至今侯佩妏同學對於新聞台的所有成員們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我親愛的夥伴們,謝謝你們這一年來對新聞台的貢獻與付出,雖然外頭總是有許多流言蜚語,但是我們自己問心無愧就足夠。謝謝幹部們勇於任職,願意承擔下一切責任,只為了讓新聞台變好,即使過程中,會有些不愉快,但這就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經歷每件事情的過程。再過沒多久我們即將卸任,一起把握最後能在一起相處的時光吧!一起為自己所想做的事情去做吧!」

此外,她也希望下一屆的幹部們可以真正落實學生新聞台這件事情,減少老師出面處理事務的次數,可以親力親為地去將新聞台發光發熱,不要再令老師們煩惱。

對於新聞台第一屆的幹部們來說,或許新聞媒體實驗課結束之後,他們就可以卸下重任,但是以後每當經過電視墻看見朝陽新聞的時候、在網路上看見朝陽新聞的粉絲團發動態的時候、走在路上看見新聞台的成員拿著麥牌在採訪的時候,心裡面還是會有一陣悸動。

因為,新聞台對他們而言,不只是一份作業,而是一個大家庭。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柯本的一天〉專訪

  〈柯本的一天〉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第十七屆黑朝影展《關鍵影格》之作品榮獲美國2015曼哈頓國際影展(MIFF)首獎,在這之前,〈柯本的一天〉就在系上的第十六屆金傳獎中獲得七個獎項,除了校內的得獎紀錄,校外影展也都獲得不錯的成績。由劇組團隊-777miles所創作的畢業製作,很榮幸這次我們能夠訪問到導演鄭雅甄和美術蘇晉賢,聊聊當初創作出柯本的一天的經歷以及拍攝過程的經驗分享。


影片介紹相關連結:http://smncyut.blogspot.tw/2014/06/17keyframe_20.html
預告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n1mH45qOY



                           
        導演鄭雅甄和我們分享到她當初只是很單純的想拍好一部作品,且希望它是有趣的,一個大家都可以看得懂的故事,「社交恐懼症」,此題材發想來源主要是因為現在科技愈來愈發達,很多年輕人沉迷於網路世界,你我身邊都有許多邊緣人物,透過邊緣人物以輕鬆的角度去說這個故事然後再利用公車這個元素呈現,也是想透過公車的空間內的人們,象徵一個小型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上什麼人都有,有沮喪頹廢的嫌犯,正義熱血的記者,愛管閒事的大媽等等,如劇中公車上所出現的角色。而每個人心中都擁有恐懼,你可以選擇逃避它,也可以選擇跨越它。










         對於社交恐懼症導演也做了一些田野調查,其實社交恐懼症有點介於內向和自閉症之間,大家都會以為它是自閉症,尤其又經過團體生活,通常大家會覺得內向的人很奇怪,會孤立她,導致症狀更嚴重,因為同儕的關係,所以會他們會更沉溺於網路手機,愈來愈不敢接觸人群。當時導演還蠻喜歡公路電影,尤其出生於德國的溫德斯導演(Ernst Wilhelm Wenders)曾經拍過公路電影,以此為契機,當初也只是想要拍攝類似一個人獨自踏上旅程,最後和指導老師朱俊仰老師討論後,覺得劇情可能會太悶,所以決定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柯本的一天〉因此誕生啦!





         整部片最重要的部分幾乎都在公車上,由於是一個較少見的故事題材,遇到的困難相對他們來說都很新鮮,尤其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攝影機必須讓觀眾減少觀看影片時的晃動感,且在移動的公車上,燈具所需的電力問題;如何運用有限的空間做鏡頭設計,以及成音要解決因公車發動所發出的噪音問題。然而,劇組面臨最大的挑戰,居然是發生在「公車租借」上,客運公司拒絕讓他們在半夜拍攝,很不巧的,整部片主要是以夜戲為主。最後,他們從一開始的苦惱、不知所措,到打電話詢問師長、學長姐甚至請教到業界的前輩們,漸漸克服這些問題,並穩定完成了這部作品。



        在美術設計方面,也針對「社交恐懼症」做了許多設計,例如:柯本的房間放置滿滿的箱子,顯示出他有多麼不愛出門,利用網路來滿足物質生活;而房間內雖然零亂,但仔細看的話,各類物品都有分類,表現出柯本是有點偏執的人。整部片主要劇情都發生在公車上,美術組可是一點也不馬虎!美術蘇晉賢也和我們分享,其實在公車上有很多細節的部分,例如:公車裡貼滿了眼睛的壁紙,和一片咖啡黑的天花板與地毯,更突出公車這個狹小空間給予柯本的壓迫感,公車上的廣告也特地選了和恐懼症相關的。柯本的房間當然也精心設計過,當初找到了一間空的毛胚屋,就是牆壁連磁磚都還沒貼上,也沒有鐵窗或門,連電力也沒有,拍攝時還跟隔壁鄰居牽電,整個房子看起來仍是水泥模樣,房間本身有點陰暗,蠻符合劇中柯本的形象,美術組也一點一滴地打造出適合柯本的房間,還為此在天花板裝設了一片斜的屋頂,本來是透天厝的房子,瞬間變成了類似於國外的閣樓象徵著柯本封閉的心,由於台灣較少這種建築,所以還特地請木工製作。柯本在劇中主要職業是一位畫家,美術組也發揮他們畫畫的天分,畫出許多圖畫來裝飾柯本的房間,影片中也出現許多雨衣,雨衣的設定也象徵著一種封閉、自我保護不敢接觸人群的意思,雨衣就好像護身符一樣,讓柯本可以安心。


仔細看會發現眼睛壁紙喔!




好多好多箱子以及畫作


發現了嗎?恐懼症廣告!



雨衣護身符
        

        這次到國外的影展領獎,導演也說得到了很多經驗,認識國外各式各樣的人,和每個國家的影像創作者交流,看看別的國家的故事,導演所感受到觀眾對於作品的熱情,像是映後的Q&A,甚至播放完影片後還會私底下繼續追問影片內容,得到的稱讚和鼓勵,以及所獲的的成就感,讓導演更堅持走這條路,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影片讓全世界的人認識了台灣這個地方、台灣的影片、台灣的場景、台灣人的故事......

        訪問到最後,導演和美術透過自身經驗想分享給學弟妹們,經驗的累積,除了透過實習、畢製,也可以透過多看電影,注意平常生活的小細節,多問多聽多看,好的演員也可以互相切磋成長,就像在拍柯本時,演員們也都會給予意見,最重要的,導演也跟我們說到「劇本的重要性」,如果劇本扎實搭配著朝陽傳播系所具有的獨特創意,作品會加分很多。


柯本

        學長姐在畢業後,還是持續的創作著,目前也跟著劇組學習累積經驗,期待他們日後能夠創造出更多作品,有機會也希望能夠有合作的機會,期許他們能夠更加地發光發熱,展現自己的才華。




圖片來源:柯本的一天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