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校友回娘家:范家綺學姐

    范家綺〈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2007年畢業校友〉憑著《慢吞吞小學》榮獲第49屆金鐘獎最佳美術獎。在12月16號這一天,回到朝陽科大,參加傑出校友返校座談會,和學弟妹們分享如何從大學開始累積經驗,他曾經做過的一些美術相關作品的經驗,和她畢業後所接觸到的工作領域。

    范家綺學姐在大一剛進來時其實也和李宜珊學姐一樣沒想過會念傳播藝術系,本來想念視覺傳達,個性比較特立獨行的她,每次想到要分組就很頭痛,其實曾經考過轉學考的她,有考上實踐大學的服裝設計系,但她說人生中很少遲到過卻在報到當天遲到,最後也沒有轉學成功,家人其實也反對她轉系,人生中其實有很多的不如意,希望落空的她也想說那就把大學念完,而這些考驗也變成她累積經驗的過程!

    正式開始上拍片的課時,對於美術方面有興趣的她也發現有美術這個職位,就從中尋找樂趣,在這個職位上做她想做的事,當然一開始對這方面是沒有任何經驗的,她也上網找了很多資料,發現其實以前做平面設計所累積的美感也派的上用場,只是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去做結合,且不光只是對美術,學姐在攝影、鏡位和光的研究都有興趣。大二開始分組時她也一直堅持要做美術,結果意外地到大四時,感覺只要講到美術,大家都會來找她。

    人生的第一部拍得片是60年代的鬼片,她為了研究60年代的風格還特地看了花樣年華等相關影片去找資料。公播時,還被系上的老師誇獎,就覺得可以一直在美術這方面堅持下去,曾經也嘗試過其他職位,但對於美術這方面還是比較專注。

    在大學四年的過程中,也是積極地參加校外活動,本來對平面設計有興趣的她,剛好在網路上看到大陸的一個獨立雜誌主要是介紹一些台灣的獨立樂團和藝文空間,需要在台灣找一個特派記者,她就跑去嘗試了!常常跑到台北參加音樂祭,在藝文空間拍照、採訪報導,過程中也認識很多藝文人士,和他們聊天的過程裡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常常翹課,她卻把這段時間轉換成自己有興趣的事來做,從中所獲得的收穫才是最重要的,畢業後這些經驗對她也還蠻有幫助的。

    畢業作品:少年不戴花



    因為這部片,得了蠻多獎項,所以在畢業後被一位導演看見,就和另一個同學進入了導演的電影工作室,但幾乎都做一些打雜的工作!  

    范家綺學姐和我們分享了三部他在業界開始工作時曾經執行的美術短片,這三部共通點都是風格比較強烈,且重點是預算都偏低,還蠻適合現在正在拍片的我們。

    《恐懼屋》,就是當初她在導演工作室時,導演的學生剛好要拍一部有得到輔導金的短片,導演推薦他擔任這部片的美術,她說這部片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為了要呈現舊式的牙醫室她找遍了台北各家牙醫診所尋找牙醫床,重點是還不能太新,且空房間是在一棟公寓裡,還得要把牙醫床拆掉再搬上去二樓重組,而牙醫診所所需要的東西也都要符合舊式的感覺,在這方面她找了許多的資料,最後也入圍了第32屆金穗獎。



    《警察遊戲》,和《恐懼屋》是同一個導演,其中主角的家也是一間空屋,而遇到的挑戰是房間裡需要大量的動漫模型,學姐也跑到了動漫展上面尋找道具,預算低當然不能用買的,學姐靠著一直和老闆聊天,打好關係,順利的其中一個老闆願意借她模型。當然警察最欠缺不可的是手槍,因為劇情有槍戰的部分,所以道具槍〈動作槍〉的聲音也是很重要的,這部分也是尋求各種管道,甚至還押了證件也簽了保證書。

相關連結:http://www.ezz-file.com/demosite/apff/chv/04-films/shorts/The_Police_Game/04-Films-Short-Police.html


    《慢吞吞小學》,影片中因為劇情有點是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所以有使用到了高速攝影機,有一幕剛好要拍攝果凍彈起的畫面,為了這個畫面學且還特地做了最硬到最軟各種果凍,就為了達到導演要的很彈的效果,然後也為了要呈現國小的感覺,也跑到了許多學校借道具,尤其整個風格是有點可愛、溫馨,但卻不能太過度,且因為是在山上拍攝,在道具的搬運上也有點困難。

相關連結:http://blog.sina.com.tw/movieseeds/article.php?entryid=628559


    以上三部片學姐告訴了我們,即使預算低,還是可以做到你想要的風格。此外學姐即使到了業界還是有持續地在做平面設計、平面攝影、服裝設計這三方面的相關工作,繼續地發展她的興趣,期待范家綺學姐能夠繼續創作更多的作品,讓我們目睹更多她在美術這方面優秀的才能。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校友回娘家:李宜珊學姐

李宜珊(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2007年畢業校友)憑著《關於二十,以及_ _》榮獲了第49屆金鐘獎最佳剪輯獎。在1216號這一天,她載譽而歸,帶著滿滿的喜悅回到朝陽科大與學弟妹們分享她這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

*迷惘
李宜珊學姐說她大一剛入學的時候覺得前途一片茫然,畢竟念傳播藝術系並非自己的志願。當時她的第一志願是設計系,無奈在陰錯陽差之下只好來到朝陽選了一個自己什麼都不了解的科系。當時的她對電影一竅不通,只看過臥虎藏龍、七匹狼等寥寥可數的幾部電影。但是為了能夠跟上別人的進度,李宜珊學姐經常會去圖書館看電影,就算內容艱澀,她還是照樣看,只為了能夠盡快填補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落差。

*良性競爭
        在傳播系裡,分組作業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一個小組內難免會有所謂的瑜亮情結,大家都會有私心,想要當上最優秀的那一位。李宜珊學姐說,我們應該把這種競爭視為良性的,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競爭,而競爭正正是可以幫助大家成長的。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把團體作業當做是一種修煉,要訓練自己把事情做好,不要花時間在計較誰做多做少,因為努力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

*柔軟
        「越是堅定的態度,就要用越柔軟的方式去表達立場。」
        李宜珊學姐說,吵架並不能解決事情,若是到了非得要吵架的時刻,也應該把無理取鬧的吵架轉換成建設性的吵架。越是有力的意見,就越會被聽見,才有資格去批評他人的不是。

*充實自己
        大學四年,你都做了些什麼?夜唱?夜遊?玩社團?抑或是談戀愛?
李宜珊學姐可以大聲地告訴你,她在大學四年裡都在努力地充實自己。當時的她經常去旁聽其他科系的課,以增強自己各方面的知識。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門課是生死學,因為如今的她發現所有的藝術創作、電影作品最終都是回歸到探討生命。而當初所學的這些知識也會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並慢慢地萌芽,到如今這顆種子已長成大樹了,那時候所學的知識也終於可以派上用場。
此外,她在求學時期也會參加許多校外的工作坊,有一次甚至翹課一個禮拜去參加公視的紀錄片影展。當時有許多國外的電影人都出席了這場影展,而儘管自己英文並不好,她還是硬著頭皮去跟外國人交談,也因此訓練出了自己無論到哪種環境都能夠生存下去的個性。
可是該玩的時候還是得玩。李宜珊學姐認為大家不應該封閉自己,不至於每一天都在埋頭苦讀,還是得騰出時間去玩。因為大學就這麼短短四年可以任你揮霍,因此還是需要在玩樂與學習之間尋求平衡。

*畢業製作
        在紀錄片圈子裡廣為認知的《下一秒,無限》是李宜珊學姐的畢業製作,故事內容是講述一個女子拳擊手的生活情境。當時在拍攝這部片子的時候並沒有預料到主角會入圍世界杯女子拳擊競標賽,甚至是要千里迢迢去到印度比賽。李宜珊學姐與組員商量之後,決定跟隨主角一起去到印度。之後的暑假大家就各自打工賺取去印度的費用,最後成功把李宜珊學姐與另外一位組員送到印度去進行拍攝。
        「畢業製作是大學期間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熱情的時候,如果因為恐懼而不去 ,這部作品就不會出現。
        李宜珊學姐認為要勇於走出生活圈,才能夠造就一步好作品的誕生。而《下一秒,無限》在公播之後,也順利地入圍了許多影展。一瞬間,她與組員們仿佛成了名人,三不五時就會有記者登門造訪。而這股風潮也持續燃燒了許久,直到現在這部片還是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

*踏入社會之後
        畢業之後的李宜珊學姐因為不堪電影圈的沒落而選擇當了上班族一年。隨著《下一秒,無限》漸漸地被許多人看到之後,李宜珊學姐也被找去當執行導演。那時候的她工作四個月只賺了五萬塊,雖然生活過得並不怎麼好,但是當時的她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儘管再怎麼辛苦也好都還是開心的。
        有獲得就會有所失去。她認為,現在大家都只看見她有著金鐘獎光環的加持,倘若金鐘獎是個肯定的話,她也同時犧牲掉了許多東西,就好比社會所期望的工作方式等人事物。

*重返校園
不久之後,李宜珊學姐開始緬懷校園生活了。於是,她選擇再度回到校園唸書,先後讀了應用媒體所及廣電所。她也勸勉大家畢業之後一定要先工作再回學校唸書,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格外珍惜單純、無憂無慮的校園生活。
念碩士班期間,她嘗試開墾了另一塊領域,拍了劇情片及實驗片。她也覺得同學們應該多多訓練自己的溝通及表達能力,因為那時候拍片作業都是個人去完成的,一個人要貫穿前製後製,更加需要懂得如何去跟別人溝通。為此,她還去了社區大學幫對紀錄片有興趣的人上課,希望自己的表達能力能夠更加提升。

*春風
        《春風》是李宜珊學姐碩士班的畢業製作。當時的她在一開始構思這個劇本的時候,希望所有事物都能回歸到最原始的脈絡,也就是生活。因此她在這部片子裡撇開了一切技術性的層面,選擇全片都用手持攝影,不刻意打光、不需要花俏的剪接,最終產生了這部《春風》。
或許是因為劇本寫實不討喜的關係,再加上技術在這部片子裡並不被重視,《春風》在投案子的時候飲恨地被刷下來了。可是李宜珊學姐並不灰心,依舊想證明給評審看技術並不能概括整部影片,因此她越發努力地拍完這部片。整個階段都是由她親力親為去完成的,連劇中的主角——高盟傑、夏靖庭等都是她一一去拜託的。
「沒有人可以在獨立製片裡專心地當導演。
導演必須所有過程、所有領域都有所涉獵,必須什麼事情都要參與,才能夠拍好一部片子。
而如今《春風》也成功地入圍了坎城影展,輔證了李宜珊學姐所說的「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是人以及故事,而並非技術。」

*後記:金鐘之後
        從《下一秒,無限》到《春風》到《關於二十,以及_ _》,李宜珊學姐的努力及成長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身為傳播系的我們,更是應該如李宜珊學姐所說的付諸十倍的耐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這樣才能夠將最完美的作品呈現出來。
        榮獲金鐘獎並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期待李宜珊學姐未來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繼續在影視圈子裡發光發熱。